羅湖“她計劃”開班啦!
深圳市婦聯主席馬宏作題為“婦女工作與婦女社會組織”的主題講座。羅湖區婦聯供圖
由中國婦女發展基金會、廣東省千禾社區公益基金會、羅湖區政府三方結合自身資源和優勢,通過配比出資、協同參與形式共同啟動的“她計劃”女性公益人才培養計劃本周三正式開班,首批64名學員將參加為期6個月的“她計劃”課程學習,羅湖希望有一批高級復合型公益慈善人才能從她們當中產生。
推動深圳女性公益人才成長
“她計劃”開班儀式在羅湖區婦女兒童活動中心舉行。深圳市婦聯主席馬宏,羅湖區委副書記、政法委書記吳裕中,羅湖區婦聯主席羅安娜及全市社會組織代表、機關企事業單位等各界代表共80多位嘉賓及學員參加了本次活動。活動由廣東省千禾社區公益基金會秘書長、懿·BA SE執行理事胡小軍主持并做課程介紹。
中山大學中國公益慈善研究院執行院長朱健剛、中山大學公益慈善倫理研究所執行所長王碩博士、深圳市啟愛青少年音樂發展互助中心創辦人張愛咪分別作為教師代表和學員代表發言。
開班儀式后,深圳市婦聯主席馬宏及華南師范大學唐昊教授分別作了題為“婦女工作與婦女社會組織”及“公益是怎樣改變世界的”的主題講座,開啟了“她計劃”精彩第一講。
據悉,“她計劃”首批64名學員將參加為期6個月的“她計劃”課程學習。“她計劃”精心打造五門核心課程,包括:《認識公益慈善》、《社會性別與女性成長》、《社區公益:理論、方法與實踐案例》、《非營利組織管理》和《女性公益領導力》。
羅湖寄希望于通過核心課程學習、行動研究報告以及跨界交流、主題研討,培養具有寬廣社會視野、卓越公益行動力和扎實專業基礎知識的高級復合型公益慈善人才,推動深圳女性公益人才成長,進而促進婦女兒童社會服務事業可持續發展。
多位公益“大咖”擔任課程講師
2014年,羅湖出臺了關于深化社區體系改革推進社區治理體系的法制方案,2015年羅湖區出臺關于推進社會組織改革發展的實施意見、每年50 0 0萬元的民生創新項目資金、羅湖社會創新空間投入使用、83個社區服務中心實現全覆蓋……無論是制度、資源還是能力層面,羅湖都為推動女性公益人才培養奠定了基礎。
在上述背景下,羅湖區婦聯針對在羅湖區民政部門登記注冊的51家跟婦女兒童服務相關的社區組織進行調研,發現羅湖區在社會組織建設或者說在公益事業發展方面先行先試已經有了非常好的基礎,但同時存在四個方面的問題。第一,隨著社會組織和社會需求的快速出現,羅湖對多元公益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但是當前還沒有建立一個公益人才系統體系。第二,課程的針對性、體系性還有相當大的空間進行改善,還不能適應羅湖區職業化、專業化發展的趨勢。第三,社會組織人才發展面臨很多制約性的因素,包括整體的薪酬水平偏低,行業人才專業儲備較少,工作專業和經驗不足,以及職業發展空間受限等諸多問題。第四,為公益行業提供人才培養、專業咨詢評估的服務類支持性機構比較缺乏。
在這個前提下,羅湖區婦聯決定以婦女兒童服務類的社會組織為主體,對她們進行培育、支持,在這樣的思考下,“她計劃”應運而生。首批64名學員中,有來自于社會組織、企業、政府部門和事業單位的,比例為47:9:7:1。
“她計劃”老師陣容強大,主辦方邀請了國內多位公益慈善界知名學者、專家和資深實務人士進行授課,注重參與式、體驗式學習,強調研習、思考與踐行的結合,激發學員對公益慈善的深層思考,激勵思辨,鼓勵創新。
寄希望培育復合型公益慈善人才
“一個社區是否有活力,社區的問題是否能夠得到有效的解決,很大程度上跟充滿活力、有智慧、敢擔當的社區骨干息息相關,這些社區骨干從哪里來是我們需要思考的問題,‘她計劃’力圖用這樣的人才培養計劃帶動整個社區的發展。”中山大學中國公益慈善研究院執行院長朱健剛表示。
作為學員代表,深圳啟愛青少年音樂發展中心創辦人張愛咪對“她計劃”很是期待。“我把它的最大價值形容為一個太極拳式的推進,外柔內剛,剛柔并濟。它注重人才的培育,因為它關注到只有根源改變,我們大的環境才能逐漸改變。它不是一個立竿見影馬上能看到成果的計劃,它這是一個有遠見的投資,有遠見的規劃,它給我們很多人提供了重新換血的機會。”張愛咪說。
為“她計劃”女性公益人才培養計劃作開班致辭時,羅湖區委副書記吳裕中提了三點希望:一是希望通過這個計劃,讓學員在社會建設、社會管理創新、群團組織創新等方面提出更多的思路和策略,積極推動這些項目在羅湖落地;二是希望這個計劃在實施過程當中能夠推動更多社會創新優秀的項目誕生,用這個計劃成為點亮更多領域的火種,加強群團工作的重大歷史的記憶,開創女性公益事業新的一面;三是希望這個計劃成為女性公益人才常態的學習網絡,和全國女性公益人才集結和輸出的總部和搖籃。
采寫:南都記者葉淑萍
話你知
“她計劃”
有什么特色
中山大學中國公益慈善研究院執行院長朱健剛強調,“她計劃”并不是做培訓,而是一種教育的改革探索和嘗試,可以將其稱之為書院式教育。
它跟培訓有什么不同?第一,這是一個系統的知識、技術和價值觀的生產過程。第二,這個教育是長時間陪伴、輔導和支持的過程,老師不是只跟學員來一次見面、打一次雞血,而是每周都會有老師與學員陪伴。第三,這次教育不以老師為主體,而是以學生的體驗為主體,學生才是整個教育里面的關鍵人物。“我們的學生來自各界,通過這種跨界的連接希望同學之間互相交流,共同合作,這才是這個教育的真正魅力所在。”朱健剛稱。
附件:

